活动回顾 > 我的创作理念与水墨画的文艺复兴
2018年09月09日

我的创作理念与水墨画的文艺复兴

“画室与教室就是实验室,不是传统绘画复制的工厂。” —— 刘国松

活动亮点

“我的创作理念与水墨画的文艺复兴”

被誉为“现代水墨画之父”的刘国松教授于2018年9月9日特别莅马,在马来西亚创价学会(SGM)综合文化中心主讲“我的创作理念与水墨画的文艺复兴”艺术讲座,与大家分享他习画七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以及推进“中国画的现代化”的心得。这是由马来西亚创价学会(SGM)主办,《星洲日报》担任媒体伙伴的一场艺术讲座。同时, 本会也邀请了当代艺术家刘庆伦先生担任主持人。

刘国松,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祖籍山东青州,1949年定居台湾。1956年从台湾师大艺术系毕业后,与师大美术系校友一同创立“五月画会”,发起台湾现代艺术运动。五年后,他做出改变,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的鲜明主张。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美国艾荷华大学与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台南艺术大学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大陆多所重点大学与美术学院的名誉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刘教授获得了多项荣誉,其中包括两岸最高的“台湾文艺奖” (2008年)、“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 (2011年)和“台湾第36届文化奖” (2017年)。同时,也获得中国文联的荣誉委员,更是第一位华人画家获得美国文理科学院的外籍院士(2016年)。刘教授被誉为“现代水墨画之父”和“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合璧,再回到原点

刘教授在讲座的开始就与大家分享了他由国画转换成学习西方绘画的原因。在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大学一年级上艺术导论时老师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一切的艺术来自于生活”,正是这一句话对刘教授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他开始反省,回想起十四岁开始学习的中国画,里边全是临摹,一直在学习古人的绘画,跟现实生活完全没有关系。到了二年级,刘教授开始接触水彩画、油画,他从静物的写生到人物的写生再到风景的写生的过程中真正的体会到西洋画才是真正的来自于生活。那个时候刘教授就下定决心全盘西化,把过去学的中国画完全把它抛弃。在受到不同画派和混合媒体(mixed media)的影响,他将油画与国画结合,形成新的中西合璧的油画,也塑造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当时台湾所有的美术系却不敢聘请刘教授。最后,他被安排到建筑系教书。在这里刘教授也深受启发。当时建筑系有个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的其中一个课题就是学者们认为运用哪种材料,就应该把那种材料的特性尽量发挥出来,绝不可以用一种材料去代替另一种材料。除了学术研讨上的这番话,他还发现了美国许多抽象表现派大师的作品都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这时期印刷品也开始盛行,从印刷品中刘教授发现唐朝的张旭和怀素的书法,宋朝的石恪和玉涧的画都已经变得很抽象了。这巧妙的发现开启了水墨画的文艺复兴。

“实验创造”

到了1971年,刘教授被聘请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他觉得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在中大开设全世界第一门现代水墨画课程。他主张“实验创造”、“实验水墨”,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实验,并要求学生不模仿他人的画作。刘教授说:“画室与教室就是实验室,不是传统绘画复制的工厂”。他强调若传统的技法与材料都不能让思想落实在画面上,就唯有做实验,实验新的技法、新的材质,让想法落实。同时,他主张“先求异,再求好”,意思是先与别人画得不一样,再把它画好。

刘教授指出,传统的美术教育是受了“文学如同金字塔”的教育思想所影响。传统思维上认为地基打得越宽越广,金字塔就能盖得越高。同时,他要大家思考:现在的摩天大楼,有哪个大楼的地基像金字塔那么大、那么宽?然而每一个摩天大楼都比金字塔高。他认为金字塔的教育思想是通才教育,而美术教育是专业教育,应该是求专、求精、求深,而不求广。最后,他强调“为艺如同摩天大楼”,把本身表现的技法重复练习,如同地基往地下扎,地基扎得越深,将来大楼就盖得越高。

两个小时的讲座内容非常丰富、饱满,同时也为听众开拓了新思路,可说是受益匪浅。

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