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中国书法的源流
2003年10月09日

中国书法的源流

“字体要发生变化一定要有源头,人们承接过去的传统,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发展出新的书法字体。” —— 林悦恒

活动亮点

“中国书法的源流”

马来西亚创价学会(SGM)于2003 年10 月5 日至12日,在马来西亚创价学会(SGM)综合文化中心举办“林悦恒的书艺风采”义展。为配合此展,SGM 于10月9日举办书艺讲座,由香港书法家林悦恒先生主讲 “中国书法的源流”。

林悦恒,1935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新会;14岁时,移居香港。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随后到海外留学,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考获哲学硕士学位。身为香港资深文化人的他熟谙中国文化,关心教育及青少年文化生活。因此,从70年代开始担任香港友联出版社社长。此出版社编印著名益智青少年刊物《儿童乐园》《中国学生周报》《大学生活》,并在南洋(今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发行《蕉风》和《学生周报》。这些刊物对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和东南亚文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林先生也曾为香港教育创建学会及香港文化创建学会理事。

书法的“源”与“流”

有关书法的历史,林先生指出中国书法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可以追溯到公元4000年前。在有系统性的发掘后,可以确认最早成熟的文字是诞生于公元前约1400至1200年的甲骨文。

他指出,中国书法属于“表意”的文字系统。甲骨文以象形文字为主体,有了象形字,才能有会意字和指示字。若要学中文,了解甲骨文绝对是有帮助的。

林先生经验中认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很容易让孩童用绘画的方式来书写,以帮助小孩提高对书法的兴趣。为增加趣味性,更可以通过电脑游戏、字帖等让小孩临摹练字来学习书法。有了这基础后,再慢慢学习其他的篆书、隶书、楷书、章草、狂草、行书。孩童在了解书法的“源”后,“流”就是慢慢地让他们接触其他书体。

解释了“源”(甲骨文),林先生进一步说出大篆、金文、小篆、隶书与楷书这些“流”都是从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流传下来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书法可以分成三个系统:写的系统、刻的系统以及铸的系统(金文)。他表示,从这三个系统上研究书法的时候,要去揣摩字体线条的结构。但,林先生表示甲骨文和金文保留下来的都是拓本,呈现的都是黑底白字,故字体线条都是空的。正因如此,我们无法看出两者的线条与结构,不过这个问题到了周朝就逐渐有了改变。

汉字的演变到周朝就有了变化。当时天子已控制不了诸侯国,所以字的结构到了春秋战国时,就出现了许多分流。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国家字体的线条、结构都有很大的分别。到了秦朝,李斯推出“书同文”政策,字体因此演变成小篆。因为李斯推出的政策,使文字统一,这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汉朝之前,战事繁多,将军要向诸侯王提交报告。战场上因为需要快写,小篆就演变成了草篆书。到了秦朝末期,考古所发现的竹简上文字开始有了变化,字体从曲线发展成方线,字形也逐渐变成了方块状。古隶书就慢慢地出现了。隶书主要把文字的线条转折、圆形的字形变成了方形字体。史上称之为“隶变”。

到了汉朝,皇帝允许臣子用汉字上奏,因此民间的隶书慢慢地变成了官方的书写文字。后来隶书渐渐地又发展成章草。到了唐朝字体逐渐演变成楷书,并沿用至今。

林先生指出,传承是一定要有“源”才有“流”。字体要发生变化一定要有源头,人们承接过去的传统,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发展出新的书法字体。创作新的字体一定要从各方面努力,因为字体的产生是绝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来。

主持人许锡辉引用了《徵调曲》中的一句诗“饮其流者怀其源”作为林先生讲座内容的总结。问答环节中林先生与听众们交流了不少有关书法的问题,为大家答疑,让听众受益匪浅!

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