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当前现实主义画派的心声
2009年08月23日

当前现实主义画派的心声

“真正的现实主义是艺术家有充分的创作自由,艺术家从生活中去提炼真善美的因素,创造属于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 ——刘晓

活动亮点

当前现实主义画派的心声

“当前现实主义画派的心声”是由马来西亚创价学会(SGM)和马来西亚艺术学院(MIA)联办,兴艺东方艺术品中心协办的艺术讲座。此讲座于2009年8月22日,在SGM综合文化中心11楼国际研讨厅开讲。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刘晓教授,主持人则是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荣誉学术顾问锺金钩博士。

刘晓,1957年出生于河北省。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担任美术教师、副教授,美术系主任。1999年,刘教授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留学,主修油画风景画和俄罗斯苏联美术史。同年,刘教授也获得“艺术家”的荣誉称号。2002年回到中国,并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绘画系油画第二工作室。留学期间他走访俄罗斯多个城乡先后二十多次,体会当地风土人情,创作出大量油画写生作品,被誉为“行走俄罗斯第一人”。刘教授的作品也曾在在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地展出。

中国美术与现实主义的发展
刘教授在这场讲座与大家阐述他的艺术实践以及从中总结出的体会,希望大家对生活、对艺术的认识有一些启发。刘教授表示作为现实主义画家,他所有艺术的创作动力来自大自然。这是因为他的一位老师对他讲过:“所有的艺术理论都是片面的,它只能代表一方一派的观点,而世界是大千的,人们创造世界的艺术的方向是多元化的。”因此他作画都是从生活中提炼美,把它再现出来。

刘教授首先向大家讲述了中国的艺术教育历史。他指出中国真正形成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始于徐悲鸿和刘海粟等人;而整个美术教育体系则成熟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美术教育相较于欧洲的艺术学院的教育有着相当的差距。由于历史与体制上的原因,苏联对中国的美术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在50年代,他们是按照苏联的教育体制来进行美术教育的。刘教授表示此教育制度的优越之处在于其教学主要引进了欧洲从古典主义到成熟于18世纪的印象主义、学院派,严格的素描造型、色彩训练、解剖透视等教学。这时期的欧洲美术教学标准要求是统一的,且要求严格,其不足之处,就是它限制了艺术家个性的发展。

刘教授也向大家讲解了现实主义发展的脉络。他认为在中国的现实主义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绘画的内容强调人文主义与正义感。第二,在具体的技法上,它是写实的,在创作内容上再现生活。他认为中国现实主义曾走了一个弯路。50年代中国社会体制发生了变化,现实主义的内容被为政治服务取代,作品强调内容忽视形式感的表现。现实主义在当时更多的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为当权者服务,使它深深地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并产生了文革绘画作品。刘教授表示他称之为扭曲的现实主义,这是因为它已变成了政治的工具,歌颂政治主张,他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刘教授觉得真正的现实主义是艺术家有充分的创作自由,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提炼真善美的因素,来创造属于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

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画家的特点
随后刘教授针对“画得像是不是现实主义?”这一课题展开了新的阐述。他认为画得像和现实主义是有区别的,它们区别于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造象,就像人们利用照相机拍摄,照相机是很客观很物理的,它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客观的现实景物,可能存在着不美的东西,例如垃圾。但现实主义画家在进行绘画时是主观地以修养和艺术观对内容进行取舍,把不美好的东西从画面中删除。刘教授认为现实主义画呈现出的画面要比生活更高、更美、更精。而他理想中的现实主义更重要的是一个画家所具备的精神人格——大爱之心。他强调画家的精神世界一定是完整的,充满大爱之心的。他说现实主义画家可以用三个词总结那就是“真实的、善良的、美好的”,与它们相对的是“假、恶、丑”。

刘教授也提到许多年轻的艺术家都倾于急功近利,渴望一夜成名,因此,劝言但说做学问还是扎实的好。最后,对于现实主义画家应该具备的几个特点与要,他总结为:一、要拥有以大爱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处事价值观。二、坚持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绘画表现力。四、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

讲座结束前,刘教授不忘回馈观众,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作品,让听众沉浸在现实主义作品的盛宴之中,希望听众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知,对生活及艺术产生新的启发。

主讲人